揭秘臨終關懷:讓每個生命帶著尊嚴謝幕
2017-01-13 16:01:34 來源:
當枝脈榮枯、精氣散去,一世輪回即將畫上句點,我們該以何種方式躬身告別才顯得更為妥帖合適,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。生命之所以可貴,或許正在于其不可逆轉。在我們老到無能為力后的日子里,光陰流轉,時光飛逝,連選擇何種生活狀態都變得奢侈。彼時,能充分得到尊重、呵護與陪伴大約就是最好的樣子了。(圖/文 崔光華 策劃/吳猛)
時代走到今天,隨著人口結構的演變,養老問題已變成國內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。年輕人忙碌緊張的生活節奏,老人對照料、陪伴的基本需求,力不從心與殘酷現實交相輝映,映照出當今社會養老問題的尷尬局面。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老人送進養老院,以此讓老人得到更全面的照料與陪伴。
與多數養老院略有不同,位于鄭州建設西路的這家養老院是鄭州市首批省級“醫養結合”的試點機構之一。除了安排好身體康健、自理能力較強的老人們的生活外,更致力于為疾患纏身、半自理和無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失能群體提供貼心的臨終關懷。當然,臨終關懷并不是送終、等死,而是著眼于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醫療護理,既包括必要的生理醫護,更包括心理調整。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中保持相對高質量的生活,減少病患帶來的疼痛,維持生命最后的尊嚴與驕傲。
事實上,對于大多患有疾病、行動不便的老人而言,貼身護理員是最好的選擇。緊急醫療救助,日常醫療護理也都更加便捷及時。據養老院臨終關懷區主任王磊磊介紹,老年病大多集中在“心腦血管、糖尿病、三高”等幾大類中,并發癥多,病情表征也較為復雜,因此,要充分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身體情況加以區分照料。
很多老人由于身體行動不便,長期臥床就會引發褥瘡、皮膚潰爛等癥狀。如果不加以及時防治,久而久之,難免會發炎、潰膿。這對老人們來說無疑于雪上加霜。
由于臨終關懷區多為臥床老人,食物多以流食為主。每天,護理員們都會按照營養均衡的原則,根據健康食譜為老人們配餐,而后攪拌成糊狀,方便老人們進食。
進入養老行業以前,馬邦博院長對這個行業并不熟知。初接觸時的巨大壓力被時間與習慣沖淡,被情感與付出替代。與老人們相處久了,生死離別見得多了,反而心態愈加平淡與豁達。時至今日,她希望終末期患者能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得到最大的尊重,讓他們不懼怕、不痛苦、沒有遺憾的離開人世。
眼前這位老人常年臥床,無法自主行動。她悄無聲息地躺著,不知是睡著了,還是無意識狀態。王磊磊先是輕聲叫了幾聲奶奶,一邊對她說咱們翻翻身吧,一邊輕輕將胳膊伸到她的背下,助她翻身側躺。
由于長期臥床,老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提供相應的照顧。吸痰、清潔口腔更是每天的必修課。
據悉,2014年11月24日剛從醫院轉到養老院時,老人的狀態極為不佳,醫院接二連三的病危通知書投下來,家人們甚至為她備好了壽衣,置于房間的衣柜里,以備不時之需。目前,老人在特護中心護士們的悉心照料下,各項生命體征都漸漸穩定下來。(注:2017年1月8日23時45分,老人平靜離世)
躺在床上的這位中年男子,曾是一名銀行職工。正值壯年的他突然病倒,全身癱瘓,沒有自主意識。2016年6月6日轉到瑞陽養老院以前,數次被ICU下病危通知。安靜的半下午,陽光透過窗戶映在他的臉上,面色平靜,看不出任何情緒。
為防止肺部感染,男子常年處于氣管切開狀態。胃管無法再通過鼻腔進入體內,只能轉而切開胸腔,將流食通過這跟細細的管子推入胃部,以此來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。
時隔半個月,當我們再次走進瑞陽養老院采訪時,該男子已經離世??帐幨幍姆块g里,他的呼吸機還在床邊,床頭的信息卡也尚未摘去,陽光一如那日般映照進來,只是空氣里再沒他的呼吸。據了解,自瑞陽養老院建院三年以來,入院人數共計289人,80歲以上的占70%以上,離世36人。其中,入院至離世,周期最短的只有一天, 最長的長達三年。
馮淑蘭,82歲,鄭州須水孫莊村人。轉入瑞陽養老院之前,馮淑蘭已因突發腦梗而臥病在床許久,言語障礙、半身不遂,再加上她超越普通老人的兩百斤體重,以她當時的身體狀況,如果得不到悉心的照料,各項機能都會迅速衰退。 馮淑蘭的大兒子郝俊表示,最初來瑞陽時,并未報太大希望,只是想讓母親能得到更專業的照料,至于能住多久,只能順其自然,交給上天安排。
如今,近一年過去了,馮淑蘭身體狀態逐漸平穩,意識也十分清醒。天氣好的時候,郝俊就會在護理員的幫助下用輪椅將母親推倒院子里稍作活動。這天下午,馮淑蘭在院子里巧遇瑞陽養老院目前其中一位百歲老人孫美穎,因無法用言語正常交流,孫美穎向馮淑蘭伸出手來,將稍有滑落的被子往上掖了掖。
除了照管日常飲食,監測老人們的基本生命體征外,護理員們也會定期給老人們擦身、洗頭,以維持健康干凈的狀態。對于大多老人而言,無論兒女長到多少歲,他們也都很難放下心結讓孩子們去給自己洗澡,在我們的文化語境里,父母與子女赤身裸體的坦誠相見,多少有些不便。而將自己交給護理員,心理上反而會更容易接受一些。
將枕頭取出,墊上一層塑料紙,再將洗頭盆置于塑料薄膜之上。整個洗發的過程要快而不亂,既要洗干凈又不能時間太長讓老人產生不適感。這過程里,有老人樂于享受,有老人覺得好玩,也有老人因為頸椎疼痛而表示抗議……
作為臨終關懷區的一員,90后的王磊磊除了專業技能過硬,還能做一些簡單的縫紉工作,老人們經常需要用的手腳保護套、束縛帶等均出自他手。閑暇時間,他也會給老人們縫制開線的衣服。
與大多養老院護理員多為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不同,瑞陽養老院臨終關懷區的護理人員均是護理學院畢業的90后年輕人。最初組建團隊時養老院也多有顧慮,擔憂他們雖有能力卻無耐心,雖能創新卻無堅持。然而,這個年輕的團隊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專業、細致和能力?;蛟S,也正是因為這種年齡差,才讓他們更能與老人們親近貼心。圖為護理員給老人們喂完飯后換班吃飯。
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,孝道一直為人們所稱道。百善孝為先,可見“孝”在國人心目中所占的分量。但生老病死,乃每個人最終所要面對的結局。事實上,大多住進臨終關懷區的老人,可能都曾經徘徊于生死一線之間。因此,當他們最終離去時,家人們也就更能心情平靜的接受。圖為一位去世老人的家屬對護理員們的精心照料以示感謝。
人去樓空,如煙消散。對于所有的兒孫而言,盡可能地去延長親人的生命大約是共同的心愿,在這份心愿之上,呵護、尊重、關愛、細致……期待更多,亦是人之常情。但不得不承認,當生命不可逆轉時,當器官已經完全衰竭,現代醫學已無回天之力時,過度治療對老人反而是一種傷害,任何藥物注入體內無異于毒藥。且不說是否屬于資源浪費,坦然面對生死,尊重生命榮枯的自然規律何嘗不是一種更理智的選擇。倒不如讓他們,安詳地離開。
最后的關懷:讓每個生命帶著尊嚴謝幕
圖/文 崔光華 策劃/吳猛
當枝脈榮枯、精氣散去,一世輪回即將畫上句點,我們該以何種方式躬身告別才顯得更為妥帖合適,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。生命之所以可貴,或許正在于其不可逆轉。在我們老到無能為力后的日子里,光陰流轉,時光飛逝,連選擇何種生活狀態都變得奢侈。彼時,能充分得到尊重、呵護與陪伴大約就是最好的樣子了。
【孝德文化 敬老愛老】時代走到今天,隨著人口結構的演變,養老問題已變成國內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。據統計,目前,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兩億,占總人口的15.5%,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有13755萬,占比達10.1%。年輕人忙碌緊張的生活節奏,老人對照料、陪伴的基本需求,力不從心與殘酷現實交相輝映,映照出當今社會養老問題的尷尬局面。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老人送進養老院,以此讓老人得到更全面的照料與陪伴。與多數養老院略有不同,位于鄭州建設西路的瑞陽養老院是鄭州市首家省級“醫養結合”的試點機構。目前,瑞陽養老院設計床位438張,在院老人200余位,占地17畝,建筑面積20000多平方米。瑞陽養老院自籌辦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,先后榮獲“河南省示范性養老院”、“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敬老基地”、“河南電視臺愛心公益單位”等光榮稱號。有病住院,無病療養。“醫養結合”是瑞陽養老院最大的特色。除了安排好身體康健、自理能力較強的老人們的生活外,瑞陽養老院更致力于為疾患纏身、半自理和無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失能群體提供貼心的臨終關懷,為老人提供包括餐飲、住宿、醫療、文化娛樂和日常生活照料等全方面養老服務。 【90后護工的堅守奉獻】當然,臨終關懷并不是送終、等死,而是著眼于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醫療護理,既包括必要的生理醫護,更包括心理調整。大多住進特護區的老人,可能都曾經徘徊于生死一線之間。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中保持相對高質量的生活,減少病患帶來的疼痛,維持生命最后的尊嚴與驕傲,對他們而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。據瑞陽養老院特護區主任王磊磊介紹,老年病大多集中在“心腦血管、糖尿病、三高”等幾大類中,并發癥多,病情表征也較為復雜,因此,要充分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身體情況加以區分照料。除了照管日常飲食,監測老人們的基本生命體征外,特護區的護理員們也會定期給老人們擦身、洗頭,以維持健康干凈的狀態。對于大多老人而言,無論兒女長到多少歲,他們也都很難放下心結讓孩子們去給自己洗澡,在我們的文化語境里,父母與子女赤身裸體的坦誠相見,多少有些不便。而將自己交給護理員,心理上反而會更容易接受一些。進入養老行業以前,瑞陽養老院院長馬邦博對這個行業并不熟知。初接觸時的巨大壓力被時間與習慣沖淡,被情感與付出替代。與老人們相處久了,生死離別見得多了,反而心態愈加平淡與豁達。時至今日,她更希望終末期患者能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得到最大的尊重,讓他們不懼怕、不痛苦、沒有遺憾的離開人世。 【讓每個生命帶著尊嚴謝幕】據了解,自瑞陽養老院建院三年以來,入院人數共計289人,80歲以上的占70%以上,離世36人。其中,入院至離世,周期最短的只有一天, 最長的長達三年。未來,這個數字仍會持續增加。而瑞陽養老院也會堅持初衷,將臨終關懷做得更加人性化,致力于讓每個生命都帶著尊嚴謝幕。人去樓空,如煙消散。對于所有的兒女子孫而言,盡可能地去延長親人的生命大約是共同的心愿,在這份心愿之上,呵護、尊重、關愛、細致……期待更多,亦是人之常情。但不得不承認,當生命不可逆轉時,當器官已經完全衰竭,現代醫學已無回天之力時,過度治療對老人反而是一種傷害,任何藥物注入體內無異于毒藥。且不說是否屬于資源浪費,坦然面對生死,尊重生命榮枯的自然規律何嘗不是一種更理智的選擇。倒不如讓他們,安詳地離開。
[責任編輯:]